2015-03-22-17-52-07_deco  

昨天去聽了一場很棒的講座,原本因為笑嘻嘻連日來的生病+外婆不在,媽咪我差點就不能去參加,後來感謝外公全力支援徒手抱著笑嘻嘻四個多鐘頭,哄她睡覺、陪她玩耍,讓媽咪才沒有錯過這場收穫很多的一場分享講座。

V媽,原本是體制內的小學英文老師,後來生了兩個孩子後,決定走出體制外,開始接觸“治療”的議題,現在在宜蘭的一所華德福小學任教英文,也會治療許多有特殊情緒的孩子,V媽說:對她而言ADHD、自閉症..等等,都不是病而是一種表徵,可以從孩子成長過程中去追尋到原因。

這次講座的題目為『淺談幼兒感官發展與常見頭痛行為的關係』內容分成三部分:

A. 胎兒大腦

B. 界限/界線

C. 12感官中的觸覺

 

胎兒大腦可以分成幾個時期

8.5W前的胚胎,這個時期有件值得注意的是,8.5W的胚胎當受到驚嚇時,會有freeze的狀態(隨著驚嚇的程度多寡,停止跳動的時間長短也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 在子宮裡胚胎受到驚嚇的freeze的狀態,跟小朋友出生後看電視大腦的狀態一樣

看電視的缺點:沒辦法看靜止的書、電視中太多的節奏、噪音很多會讓孩子情緒容易波動、會模仿不好的行為、扼殺想像力、難社會互動、難察言觀色,缺乏連貫性造成個性上容易無法等待。

蠻有趣的一個案例是,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只要是挑選過的電視內容,讓孩子看沒關係,不過...有位家庭的孩子因為幼兒時開始觀看國家地理頻道這類的節目,習慣“縮時”攝影的手法,一朵花開到花謝10秒完成、一個冰河的移動在1分鐘內看到,所以孩子無法學習等待,時常高聲呼喊要立即被滿足,後來也是靠行為治療一年來矯正,這真的令我很意外!!

(以下有雷,麻煩家裡有看巧虎的媽,自動跳過)

在我自己的教養中,我是非常排斥巧虎這種東西(我想很多媽咪會揍我),我覺得巧虎是一種造神的教養模式,家長用一種虛擬的方式告訴孩子要學習生活常規,雖然快又有效,那如果有一天巧虎不再有用呢? 巧虎沒辦法教的事呢?  我承認自己是很龜毛的媽咪,我認為在這樣已經很忙碌的生活中,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已經被大大的減弱(一天裡有8小時在幼兒園,扣除睡眠時間,爸媽只剩假日和晚上的4~5小時)如果連在家的時間都要依靠巧虎來學習常規,那父母教養的角色在哪裡??  孩子對父母沒有權威的感受(這裡指的權威不是高度鎮壓,而是一種對父母的崇敬),就不會對家長的讚美進而有滿足的感受,只會對巧虎說的話奉為聖旨,因此現在每天忙碌的職業婦女生活中,我還是堅持要陪寶寶共讀、要陪寶寶學吃飯、學刷牙、學戒尿布,我希望自己能陪伴笑嘻嘻的許多第一次,而不是與老師。

在學齡期我們期待父母與孩子的高度是父母高、孩子低,隨著年紀增長孩子的地位慢慢爬升,到了青春期才能與父母地位並行,然後期待這樣一路並行的走下去。可是..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教養角色被取代掉了!!  那我們跟孩子在學齡期的角色地位會是並行的,等到青春期時就會發現孩子的地位在高漲,可是父母已經一開始就把教養權給交出去了,這時青春期時會演變成父母低、孩子高,這也是我們在學校第一現場常常看到家長會無奈說:管不動、沒辦法管。不是管不動,而是父母在一開始就選擇用最輕鬆的方式把自己的教養權拱手送人。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也或許有些家長能把巧虎運用的很得宜,不過...很開心在講座中聽到有跟我一樣想法的V媽分享時,還是不免覺得為之振奮,畢竟教養路上有時很孤獨,哈哈哈哈哈!!

0~3個月稱作爬蟲類的腦,掌管意志力

4~6個月稱作哺乳類的腦,掌管情感

7~9個月開始發展大腦皮質,掌管口語、想像力、記憶、語言..等等

 

界限/界線也分成幾個時期

子宮內的界限,這個時候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明顯的感受到被子宮包圍住的一種界線的感覺,黑暗中在媽咪的肚子裡聽到外界的聲音,是“高音”比較容易聽到,而媽咪走路時造成羊水的波動聽起來就像海浪聲。

這也值得我們注意!! 對0~7歲的孩子要用頻率較高的聲音對它們說話,孩子才比較聽得到,而有些孩子當情緒比較躁動、跳動時,可以帶他們去看海、聽海浪,能使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V媽分享一位自閉症的孩子的案例讓我很驚奇這樣的效果)

這讓我想到,坊間有很多美療音樂都會使用海浪聲當作背景聲,以前在當幼幼台姊姊時也種是被訓練要用高八度說話,原來這都是有其根據的,不是因為高八度講話比較可愛,而是小朋友比較容易注意到高音頻的聲音,我打算這陣子來試試看把家裡海浪的CD拿出來,下次笑嘻嘻情緒不穩時,可以來實驗。

※講到子宮的界限,就會提到自然產跟剖腹產,醫生形容剖腹的孩子就像原本在家住得好好的寶寶,有天突然有個人把屋頂打破了!然後把自己抓出來,他們感受不到經由產道擠壓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真實存在的界限,因此剖腹產的孩子很容易沒有界限,也比較容易有皮膚過敏的問題。但....這些都可以倚靠『按摩』來解決。

一位澳洲按摩治療的老師就分享,他的外孫女出生時是剖腹產,女兒跟她求救孩子吸允母乳的狀況很糟!!  她就準備了一條很舒適的羊毛被把寶寶全身脫光光放在上面,她開始有力道的幫寶寶按摩,很用力地模仿寶寶經過產道會被擠壓的狀態,每吋肌膚都按摩到,這樣循環了四遍之後,她輕聲的對寶寶說:好了!! 歡迎妳來到這個世界。

瞬間寶寶大哭!!然後.....她開始吸允媽咪的乳房,沒有任何問題(我聽到這裡眼淚都快掉出來了!雖然我自己是自然產也沒有餵乳的困擾,但想到原來這樣的情況可以透過按摩來解決,我就覺得應該要早點知道,可以幫助更多身邊的朋友在克服餵母乳這件事上)

襁褓時期的界限,包巾的重要性、瓶餵時要注意慣用手、自然的搖晃

這時期剛出生的孩子,透過包巾去感受到自己的界線與存在,不過媽咪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餵奶的姿勢,如果是用左乳房餵奶,那寶寶就會是右側的眼睛跟手被壓住,相對的寶寶只被刺激到左手跟左側眼睛(不過因為母乳媽咪是會輪流換邊餵奶,這樣的情況不嚴重)。通常是瓶餵的寶寶比較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媽咪容易會有慣用手的習慣,所以餵奶時要注意!!

學爬學走時期的界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步車”,現在的媽咪們大部分都知道不要坐學步車,但~大家知道不要坐的原因與壞處是什麼嗎?

在使用學步車走路,會使寶寶墊腳尖走路,而墊腳尖走路時會使小腿變硬,刺激腎上腺素,當產生腎上腺素時就會刺激爬蟲類的腦(爬蟲類的腦就像爬蟲類動物一樣,遇到危難時會自我快速止血,然後迅速逃走,但~其實在寶寶的身體構造上血是不會像爬蟲類一樣自行止住)長期刺激爬蟲類的腦,會使得在這階段應該要發展口語時,卻一直停留在訓練意志力。

※除此之外,現在坊間很流行一種掛在門上的彈跳玩具,也是會刺激小腿變僵硬,這也是值得注意!!

(如果孩子會墊腳尖走路時該怎麼辦? 可以訓練走直線,或是合腳跳)

※三歲以前墊腳尖走路的孩子會有一種特色,就是非常夢幻,常常聽不到大人說話,非常天馬行空具有想像力。這讓我想到以前在帶劇團的小孩裡頭,真的有一群被我們這些老師戲稱為「仙女級」的小孩,常常活在自己世界哩,聽不到我們在說話,仔細回想她們真的都墊腳尖走路居多,而且再仔細回溯有些都是阿公阿嬤帶長大的,這種坐學步車比例都超級高,所以孩子的行為表徵真的可以看出很多枝微末節的部分。

「不要、我」的口語界限,會出現在2Y多時

 

2015-03-24-12-33-15_deco   

12感官中的觸覺

如何發展?

溫柔的擁抱、眼神

按摩

全心全意地

失調現象的表徵

沒有安全感、沒有界限、怕黑怕高(會讓自己找不到界限)、清喉嚨、眨眼睛、分離焦慮嚴重、刻意證明自己的存在

會形成兩種極端的人格,不是黏人精就是很疏離

不當的教養方式

這部分就先省略,我覺得其實當天有些家長的提問,從案例中許多細微的部分就能發現造成孩子真正核心的是家長,不是幼兒園,例如:某案例中,當V媽建議孩子目前狀況如果先念半天呢?家長的回覆是不行!我受不了跟他相處半天,我會瘋掉

(我當時內心好想跟他說的是~今天你會發瘋,那老師一人對15個學生妳覺得會更有耐心陪伴你的孩子嗎?孩子的狀況會好轉嗎?)

這又回到教養的態度與主權,家庭教育真的比帶孩子上一堆課程、一堆教具玩具,丟給學校老師來的重要,自己的孩子真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真實,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坊間很多課程很多是騙錢的原因,很多感統的課程其實透過生活中許多的訓練都能達到,為什麼還要刻意把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支解成看似複雜又昂貴的課程,而且還不符合邏輯。

ex:日本很有名的七田真教育,有個訓練小肌肉的課程,讓孩子把曬衣夾從小碗上拿起來,看起來很棒!可是不符合邏輯,一樣的設計概念帶回家中場域中,我們可以請孩子幫忙從曬衣夾上把襪子拿下來,或是給小朋友一條手帕,請孩子把手帕上的夾子拿起來,這樣不是比小碗配曬衣夾更符合邏輯?!

※順道一提!!  其實日常生活中邀請孩子做家事都是在訓練小肌肉,而且做家事的過程中,孩子不斷的在“過中線”(這樣越過中線的概念能夠給予他們對自我價值存在的肯定,很有趣吧!!  之前也有讀過幾篇關於做家事的文獻,之後有空再分享)

如何協助?

講座中許多個案的案例,都能靠按摩來解決(還好V媽不是教嬰兒按摩的,不然我一定會覺得事業配文,哈哈)

背部畫8或腳底畫8

捲春捲+配合按摩 ex:毛毛蟲變蝴蝶

 

『觸覺』發展好的孩子,才能在接下來學習路上幫助發展高階的感官『自我覺』的部分

所以我想跟孩子大量親密的接觸,真的只有好沒有壞。

幫孩子建立好的自己  1.從小處開始  2.在旁邊看好  3.堅持(意志力透過不斷重複內化)  4.直到習慣為止

那我歸納幾個想要提醒自己的是: 1.堅持比完美更重要!!  2.勇敢say sorry!!  3.溫柔的堅持 

 

哩哩紮紮的還有很多內容,希望之後有空再慢慢整理分享了

只是單純想說~教養路上真的沒有所謂的Bible,身為父母的我們也都在不斷學習&錯誤中修正,沒有100分完美的父母,只有充滿的父母,大家共勉之~~

arrow
arrow

    AC+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